四型机场建设之大兴国际机场范本
一、背景
上世纪末,随着民航企业化改革的推进、民航局角色定位的转变、三大骨干航空公司的成立等标志性举措,中国民航从典型的计划经济、政企不分的状态逐渐走向细化分工的现代化治理之路。在此期间,以首都机场股份公司为代表的机场公司相继成立,与航空公公司、地面保障单位、空管单位等明确了责任界面,形成了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首都机场提出了“资源管理者、标准制定者、运行监管者、服务促进者”的机场定位,明确了机场管理机构应由经营型往经营管理型机场转变。此阶段的特点是机场“做减法”,航司“做加法”。这可以视为中国民航企业化改革之后,机场管理模式探索的第一阶段,即机场管理1.0版本。
随着本世纪初中国民航的高速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相继举办,中国民航机场的业务规模开始跻身世界前列。社会各界对机场的安全、服务要求日益提高,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首都机场先后创立“安全管理委员会”、“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服务促进委员会”、“新闻宣传协调委员会”四大协作平台,形成了“4-4-3”协调联动机制,首都机场安全保障能力和旅客服务水平显著提升,ACI 旅客满意度世界排名由2006年62位上升到第三位,并连续三年被评为Skytrax全球十佳机场。同时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关注。这个阶段的机场管理以超越组织边界,搭建沟通平台,共商共建,共同发展为特点,航空公司和机场共同“做加法”是机场管理的第二阶段,即2.0版本。
2019年9月25日,习总书记亲自出席大兴机场投运仪式时要求:“未来要着力提升枢纽竞争力,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为中国机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1月民航局组织制定了《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纲领文件,民航机场的发展未来面临着更高的标准要求。在推进四型机场建设过程中,大兴机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当前国内地面代理公司投入不均衡,导致安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机场保障作业空间有限,各单位分别配置设备设施导致场地空间利用效率不高、设施资源重复投入的问题。面对种种问题,大兴机场尝试应用共享理念推动解决,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机场管理模式的新阶段。
二、大兴机场共享理念的实践
自规划建设阶段到投入运营阶段,大兴机场始终深入贯彻共享理念,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解决了一些建设运营中的实际问题。
(一)大兴机场规划建设阶段
1、建设高级地面引导系统,塑造机场红绿灯
为了保障大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的安全效率,大兴机场建设了高级地面引导系统(A-SMGCS)来作为安全运行的一层保障。同时它实现了对机坪管制员、塔台管制员、飞行员展示统一的路由信息,让大家处在共享信息的平台之上。
运用A-SMGCS系统,降低了地面滑行风险、提升了运行效率、保障了机场低能见度运行,同时自动路由规划和灯光引导还减轻了管制员负担,也为飞行员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指引。
2、共享地面电源空调,打造机上机下“零度空间”
机坪APU替代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是民航局部署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内容,更是践行共享理念的典型代表。大兴机场全场76个近机位均配备地井式地面电源和空调,近机位覆盖率达到100%。与传统桥载式电源空调相比,该举措具备几大优势。
第一,有效提升旅客和机组服务体验。解决了传统空调供冷和换气不足的问题。第二,有效节约机位作业空间。较传统桥载模式,也有效减轻了廊桥的沉重“负担”。第三,机务人员操作更便捷。第四,全民共享绿色资源。地面APU替代设施100%使用率是大兴机场的既定目标。经过统计,仅在2019年开航投运后的三个月里,大兴机场实现地面电源对接近1.3万次,节约航空煤油5760吨,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100余吨。
APU替代设施是践行共享理念的典范,对四型机场建设大有裨益。在未来两年里,大兴机场将完成远机位地面电源和空调的建设投用。
3、共享目视泊位系统,精准引导飞机入位
在保障航空器在机坪运行更便捷顺畅中,可视化的目视泊位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兴机场76个近机位均配备高精度的泊位引导系统,采用激光3D扫描技术,其中53个近机位同期配备入位引导灯。目视泊位引导系统被激活时,该机位入位引导灯自动亮起,顺畅衔接A-SMGCS系统。
与此同时,目视泊位引导系统将航空器占用停机位的准确时间传输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为运行管理提供实时共享数据,系统还可以实现停机位的使用情况监控,与停机位分配进行实时连动,提升停机位资源的使用率和航班正常性。
4、共享车辆充电桩,打赢机场蓝天保卫战
为响应蓝天保卫战,大兴机场截至3月底,内场车辆综合电动化率达到69.6%。
在充电设施使用上,大兴机场充分实现共用共享,所有充电设施均采用自助充电模式,对充电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同时系统会自动形成账单,定期与用户单位进行结算。这样一方面简化了现场操作流程,给驾驶员带来便利,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便于大兴机场对全场新能源车辆进行一对一全流程管理。
(二)大兴机场运营筹备阶段1、共享定点除冰模式,打开航班正常快车道
为了解决飞机除冰/霜运行期间的航班正常性问题,大兴机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了飞机除冰资源的极大共享:一是在飞行区内设计了两处共享除冰坪,并配套建设相应补充设施,保障做好全面集中除冰;二是提前统一采购同一型号的除冰车,为共享除冰车资源做好准备;三是在征求驻场航司意见,选定了唯一除冰代理公司,全场所有航司共享统一的除冰操作;四是明确了全场仅实施集中除冰、禁止机位除冰的原则,既最大化实现除冰资源共享,也避免了机位除冰期间可能导致的道面腐蚀和水体污染。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成功实现了局方对飞机除冰工作“八个统一”的要求,并且在保证冰雪天气下航班正常性不低于同类机场水准的前提下,将飞机除霜效率提高了一个台阶。
后续,大兴机场还将加快废液回收及再生设施建设及投运进程,尽早实现废液再生资源共享同时推动废液再生设施产能提升,将废液处理及再生资源共享范围扩大至北京周边其他机场,为推动“绿色机场”建设再献力量。
2、共享机务常用设备,打破传统混乱僵局
为根本克服传统模式下常用设备使用的种种弊端,大兴机场和主要驻场保障单位共同确定了设备共享模式。前期由机场统一提供服务的过渡模式。该模式下,机场根据机位类型及保障需求,统一规划设备停放区,并委托专业机构负责设备的配置和日常维护。
相比传统模式,新模式一是有效释放了机位运作空间,对于大兴机场港湾内的机位效果更为明显;二是避免航司或机务单位重复配置,提高了设备整体利用率;三是集中配备、集中管理,减少了机务单位的维护工作;四是采用通用设备,长远来看,更有利于设备质量和性能的持续改进。
3、共享机坪通勤巴士,打通员工上下班最后一公里
持续改善机坪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大兴机场人文机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保障单位由在岗人员利用工作间隙或工作时间接送上下班人员或额外购置通勤用车,易造成人员缺岗或加大场内停车和机坪交通压力。因此,飞行区内共享交通成为不二之选。
开航伊始,大兴机场飞行区启动了员工通勤巴士,它一是解决了员工上下班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二是缓解了机坪运行风险和交通压力;三是所有通勤巴士均选用新能源车辆,助力了绿色机场建设。
三、问题与挑战
为进一步推进四型机场建设,大兴机场充分识别运行短板,借助共享理念,有效改善整体运行和服务品质。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型机场建设势必投入大量资源,而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受益对象主要是驻场航司、地服保障、空管等所有相关方,最终惠及旅客和货主。远期机场方搭建平台,共建共享是更为理想的可持续性发展新模式。
二是如何激发机场主观能动性。共享型机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创新意味着增加风险和责任,目前机场的考核体系以结果考核为主,此种模式下机场自然缺乏主动作为动力。
面对上述问题,在后续推进中,大兴机场将主动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指导,紧密协作保障单位、科研机构,从运菅模式、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智能化应用等多维度不断优化共享服务的最佳方案,助力大兴机场四型机场建设的高速发展。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行区管理部 贾治国 李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