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民航安全工作的经济属性

2021-10-29 10:10 admin

       安全经济学认为,安全具有“拾遗补缺”与“本质增益”两大经济功能,即安全一方面能够减少事故、减轻损害、保护财产,减少负效益,另一方面能够保障劳动生产、维护经济增值过程,创造正效益。民航业作为现代基础交通运输产业,兼具基础性与赢利性,对安全有着极高的要求,做好民航安全工作,将为行业谋发展、增效益奠定必要基础;一旦忽视安全工作,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必将饮鸩止渴,自毁长城。全行业要深刻认识民航安全工作的经济属性,准确把握、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在安全的基础上谋发展、创效益。

  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把握发展节奏。近年来,航空运输持续增长和运行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始终是中国民航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且愈加突出。2017年,民航局推出“控总量、调结构”措施,力求调和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实践证明,该措施有效防范化解了高密度机场大流量航段繁忙时段满负荷运行等民航运行重大风险,提升了航班正点率,实现了保障能力与航班总量的平衡匹配,增强了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也营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业态环境。“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当前正处于行业恢复发展的关键阶段,更要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好发展的节奏、速度和质量,坚守安全底线和航班正常红线,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安全与服务”四个关系,切实处理好行业准入、经营许可、机队与机场规划等源头性和关键性问题,进一步完善“控总量、调结构”政策措施,实现行业运行保障能力与发展速度、发展需求相平衡。

  要不断提升安全裕度,持续加大安全投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滑,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与扭亏增盈的压力,持续做好民航安全工作,是各运行单位必须经受住的一道考验。必须清醒认识到行业恢复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类衍生风险,牢牢把住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提前研判预警、及早应对准备。抢市场、抓效益不能以牺牲安全裕度为代价,降低运行成本不能以忽视安全投入为代价。要舍得在安全保障上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不断加大对风险防控、安全管理、监管能力、安全核心技术研发以及“三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满足安全生产运行的基础性投入,持续增加提高安全水平的附加性投入,不缩水、不打折扣,为行业安全发展打牢基础。

  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民航将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发展质量提升期、发展格局拓展期,这也对民航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飞行量的进一步增长,如果安全水平不能实现质的飞跃,安全风险的绝对值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保障安全链条始终处于良性状态,为行业可持续性发展、高质量发展上一道“保险杠”。要对民航安全工作抓常、抓细、抓长,久久为功、真抓实干,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决不能一阵风、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深入贯彻“三个敬畏”,严格落实“六个起来”,进一步深化完善“三基”建设、作风建设、手册文化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民航安全治理能力。要以安全工作的常态化,推动安全管理取得长效益,创造更长安全纪录。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才能真正谋取长远发展。全行业要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把握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切实做好民航安全工作,为民航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使民航发展在持续安全道路上继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