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客参与视角浅谈民航业低碳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2年民航局发布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是我国民航历史上第一部以“绿色发展”命名的规划。民航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年来积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完成行业绿色转型和“全面”脱碳,仍面临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等诸多挑战。
目前全球航空业在碳减排上已初步达成共识,明确了实现未来民航碳减排的四个主要方面,即飞机和发动机技术革新、基础设施和运行优化、开发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油(SAF)、基于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措施。在这四个方面中,落地最快的当属“基于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措施”,由于市场机制具有经济杠杆的优点和灵活性,对参与对象能形成一定的行为引导。因此,市场化的碳减排路径需要、更离不开旅客的参与,相关部门可以将旅客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引流,在价格激励、奖励反馈、常旅客计划等方面进行引导,让越来越多的旅客意识到碳减排的重要性并参与其中,逐步形成低碳出行的社会风气。但目前民航各单位在落实低碳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旅客参与机制不健全、旅客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试图从旅客参与层面进行思考,为未来航空旅客低碳出行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外民航业在旅客参与低碳出行层面的探索
在旅客参与航空低碳出行方面,部分国内外航空主体已经意识到了低碳出行的重要性,做出了积极尝试且取得了有益成果。
(一)国外航空主体的探索实践
1.阿提哈德航空引入“绿色常旅客计划”
“绿色之选(ConsciousChoices)”是阿提哈德航空常旅客计划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可持续发展举措,旨在支持该公司实现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到2050年净零排放、到2035年排放量相比2019年减半。
为鼓励会员低碳出行,阿提哈德航空采取了系列激励机制和举措。为促使会员减少旅行碳足迹,“ConsciousChoices”通过定级里程及其他权益奖励会员,激励他们减少登机行李,并使用该公司常旅客里程抵消航班碳排放;即使在不乘坐航班时,会员可通过多种方式赚取定级里程,例如抵消驾驶产生的碳排放、室内制冷或烹饪晚餐而产生的碳排放、为绿色事业捐赠里程等。
2.汉莎航空推出“绿色票价”舱位
在节能减排方面,汉莎航空设定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汉莎航空推出了“绿色票价”项目。
“绿色票价”舱位并非额外的预订选项,它是独立且可直接预订的票价,与经济舱轻旅客票价、经济舱经典票价、经济舱灵活票价及商务舱优惠票价等处于同等地位,在退改签、里程奖励、行李额度等方面提供一定奖励机制。“绿色票价”航班通过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油(SAF),“绿色经济舱”和“绿色商务舱”票价可减少20%飞行相关的碳排放,同时还可通过支持高标准气候保护项目,抵消剩余80%的碳排放,这种“20%+80%”的减排加抵消组合,与汉莎航空在整个欧洲航班的绿色票价密切关联,助力汉莎航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飞行。
(二)国内航空主体的探索实践
1.国航推出“碳中和”出行航班
国航始终秉承“绿色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积极引入了旅客参与机制。2022年,国航创新推出了“净享飞行低碳行”的碳抵消产品,让旅客深度参与到低碳出行的全过程,帮助旅客了解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量,旅客可自愿选择通过飞行里程或现金支付的方式,参与到国内的植树造林等碳减排项目中,进而实现“碳中和”航班飞行,降低航空出行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据悉,“净享飞行低碳行”项目的收入将被用于支持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碳减排项目。该项目的亮点在于,它将飞行的主动权交到了旅客手中,旅客可自主选择航线进行抵扣,解锁“碳中和”足迹及成就勋章,国航还将为旅客生成年度碳抵消证书,激励旅客将低碳出行的理念持续下去,鼓励旅客本人及更多的常旅客成为“低碳达人”。
2.南航开展“餐食兑换里程”服务
长期以来,配备机上餐食已成为航班的一种标准化服务,但对已在地面用餐或不需要餐食的旅客而言,机上餐食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和浪费。为倡导旅客按需用餐,减少餐食浪费,南航在2019年推出了“用空中餐食换取里程奖励”服务。自2020年起,为倡导旅客绿色低碳出行,南航又推出了“绿色飞行”短信提示,在航班起飞前一天会收到是否需要机上用餐的短信,如旅客无需机上餐食,只需按相关步骤操作即可取消机上餐食,同时可额外获得100~500里程的奖励。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南航累计参与绿色飞行“按需用餐”旅客超过371万人次,节约餐食1760余吨。通过鼓励旅客按需用餐,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南航以创新产品服务的“小举措”减少了“舌尖上的浪费”。
3.东航试运行“全生命周期航班”
2021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MU5103(上海虹桥—北京首都)成功首航。“碳中和”航班打通了旅客互动途径,旅客不仅是首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的见证者,也是执飞航班的参与者和践行者,通过东航APP查询航班出行信息时,可清晰直观地看到“碳中和”航班的专属标记。完成“碳中和”航班的旅客可通过积分抵扣参与“碳中和”行动,用于支持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而全部抵消飞行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
“全生命周期航班”还推出了系列“低碳”举措,航班的一次性餐具采用了生物可降解环保材质,符合国家限塑令相关规定;机供品采用了符合国家限塑标准的材质进行包装;机上配备了健康绿色的低卡路里餐,同时地面和机上也开展了低碳绿色的飞行科普,帮助旅客直观理解“碳中和”概念和“全生命周期碳抵消方案”,向旅客传递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未来航空旅客绿色低碳出行的思考
绿色和低碳理念是未来航空出行的重要方向之一,虽然航空公司和机场在探索低碳发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研究发现,在低碳发展之路上鲜有旅客参与的身影。民航业绿色低碳之路,旅客的参与不可缺席。笔者从旅客出行全流程视角出发,关于未来航空低碳出行提出如下思考。
(一)推广全流程“无纸化”低碳便捷出行
根据2021年《中国民航“无纸化”便捷出行发展报告》,在低碳出行的社会效益方面,2019~2020年无纸化便捷出行为航空公司、机场节约纸张等成本支出约3.4亿元,在全行业减少碳排放约8622吨,约等于1597辆1.6L排量的汽车近一年的排放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预测,“十四五”时期,将有超过20亿人次享受到“无纸化”便捷出行服务,为航空公司、机场节约纸张及设施设备投入超4亿元,全行业有效减少碳排放约30075吨。
民航局在《“十四五”航空运输旅客服务专项规划》中指出,到“十四五”末,千万级以上机场旅客全程无纸化能力要达到100%的预期目标。受三年疫情防控的影响,目前各航空公司、机场距离100%无纸化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应下大力气持续推广“无纸化”便捷出行,在电子行程单、自助值机、自助托运、电子行李牌、自助安检、人脸识别登机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实现全程无纸化出行,真正实现“人享其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需求。
(二)鼓励旅客“轻装出行”减少碳排放
在民航减污降碳的征程上,旅客始终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近年来,旅客携带过多手提行李乘机导致行李溢出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航班运行和服务品质,而且导致飞机载量“过重”,增加油耗和碳排放。据相关统计,飞机每减重一吨,每小时可降低油耗27千克,单次航班人均少带1公斤行李,合计碳减排量相当于多种1棵树。按照2019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计算,如果每人次航班少带1公斤行李,一年可节油约4.6万吨,减少燃油成本约3.5亿元,减少碳排放约15万吨。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厦门航空董事长赵东提出“轻装出行”理念并提议建立旅客参与机制,这表明“轻装出行”并非“纸上谈兵”,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建议各航空公司积极推广“轻装出行”理念,设计多样化的服务产品和参与奖励机制,鼓励旅客“少带一件行李”轻装出行,此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过多手提行李溢出问题,确保飞行和客舱安全,还可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为民航业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力量。
(三)创新循环利用助力低碳发展
“绿色机场”理念是未来机场建设的重要方向。近日,重庆机场围绕“人文和绿色”理念打造的环保创新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乘机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各大机场一般会在安检处设立弃置箱,用于旅客弃置打火机及其他违禁物品,但部分旅客在落地后烟瘾来袭,却因没有打火机而犯难。为有效平衡安全、低碳和旅客需求之间的关系,重庆机场联合相关企业在机场投放设备,就打火机的使用为这部分旅客提供了一个“他之所弃、为我所用”的循环机制,在满足旅客需求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又确保了航空安全。
在旅客参与层面,各大机场可积极开展与航空公司、科研机构、第三方公司、商旅公司、外包服务供应商等的研发和合作,从旅客进出港的地面全流程出发,充分考虑旅客服务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服务产品,力争将产品与航班的安全、运行、服务等充分融合,助力更多的绿色低碳项目在机场落地,不断丰富我国“绿色机场”建设内涵。
(四)在空地全流程环节推广低碳用品
随着疫情防控“乙类乙管”政策的实施,旅客出行和消费意愿明显增长,民航运输市场出现了快速恢复发展,每日地面和空中环节会产生大量的塑料用品消耗和垃圾。2021年5月,民航局发布了《民航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2021-2025)》,将机场和航空公司作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重点。
因此,建议机场、航空公司重点推进机上和地面的塑料污染治理,如停止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用品,全方位对旅客服务用品进行自查和梳理,本着“应换尽换”的原则进行替换和更新;各机场可考虑建立健全商超、餐饮、货运等领域塑料污染防治标准;各航空公司和机场可通过线下节能宣传、机上低碳活动和线上环保宣传等方式,引导旅客使用可降解服务用品。多措并举,逐步减少、停止塑料制品的提供和使用,大力推广可降解用品,助力实现低碳和“零碳”排放目标,打造“全绿色服务用品”供给。
(五)按需配餐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全服务型航空公司一般会根据旅客人数配备机上餐食,甚至还会多配备以备不时之需,但实际运行发现,部分旅客已在地面环节用餐,因此不再需要机上餐食,未发放的餐食造成了浪费,加上餐盒、餐具及包装等的消耗,每年航空餐食造成了巨额浪费。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2019年的研究表明,年度全球航空公司餐食浪费高达570万吨。
因此各航空公司、地面餐食代理应积极探索减少餐食浪费的举措,诸如根据旅客意见征集用餐需求、精准关注航班动态和旅客人数变化、提升机上餐食品质、推出绿色“轻餐食”、开发便携式包装(如机上餐食伴手礼)等,进而准确统计旅客人数,做好机上的精准配送,旅客使用不完的餐食可方便下机携带,最大限度减少机上餐食的浪费。
(六)引入市场机制推出“低碳航班”
如果通过呼吁和宣传方式,引导旅客参与低碳出行效果有限,那么可考虑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尝试。如长龙航空推出的“低碳经济舱”产品,推行行李服务差异化,增加低价折扣机票数量,将机票中的免费托运行李额进行“解绑”,旅客可通过不同渠道购买航班的托运行李额,更加灵活地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对于倡导旅客绿色、低碳和轻装出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根据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一项报告显示,乘坐低成本航空公司航班的男性旅客、女性旅客及儿童分别比全服务航空公司航班少携带0.6公斤、0.9公斤及0.9公斤行李,随之产生的碳排放量也更低。
因此,航空公司可从客票运价出发,在行李额度、餐食需求、里程累计等方面设计多样化、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将传统机票中“一价全包”的服务进行解绑和分离,为旅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选择,而非不考虑旅客需求进行全盘供应,将全链条服务产品充分与低碳理念进行融合,引导旅客按需购买、灵活选择。
(七)建立“碳账户”记录全程碳足迹
全面推广航空低碳绿色出行,首先要建立健全旅客参与机制,给旅客提供便捷的参与平台。航空公司和机场可从出行的全流程、全链条视角出发,考虑建立旅客出行“碳账户”,给旅客提供低碳出行的参与平台,如鼓励旅客使用电子发票、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可降解产品,积极倡议旅客少带一件行李、少浪费一份餐食等,同时可借鉴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全员参与机制,将旅客出行的每一次低碳行为与具体的减碳量关联,减碳行为可生成转化为“碳账户”绿色能量,同时可考虑将绿色能量值与平台的积分、里程等兑换权益打通使用,旅客可全程清晰直观地看到自身低碳行为产生的碳抵消,鼓励旅客全程参与低碳绿色出行,引导旅客将低碳出行理念落实到日常的出行过程,进而完成航空低碳出行全程闭环。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未来民航发展的“底色”。目前,各民航运行主体在航空低碳出行上探索了多种举措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实现民航整体的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民航各单位的责任,也需要每个旅客全面参与其中。各民航单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探索,将绿色低碳理念充分融入到旅客参与的全流程服务,为旅客提供多样化的供给和参与方式,通过“供给侧”的绿色转型促进“需求侧”的转变,不断培育旅客的低碳出行理念,逐步吸引更多的旅客参与到民航绿色低碳出行中来,打造绿色发展同盟,共同建设绿色航空生态圈,为民航绿色低碳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