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经济低迷期的布局“走出去”

2013-04-03 08:28 admin
 在中国航空业,海航集团算是一个“另类”。无论在企业投资多元化、经营管理机制,还是在资本运作等方面,海航都进行了创新和尝试。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说,目前公司已经适当放缓了收购兼并的脚步,重点进行内部资源和板块的整合,不过,公司仍将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关注的主要围绕目前公司的核心产业现代服务业。

  《第一财经日报》:对2013年的全球和国内经济,以及航空市场怎么看?

  陈峰:全球经济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好转,但也不会有更深的衰退,而中国经济可能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目的,加上城乡改造拉动消费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在这些方面会有较大的发展。

  因此,海航的发展也还是会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运作,围绕我们这几年内部整合中确立的核心产业来发展。我们的核心产业中,航空、旅游、商业等都是未来消费的热点。

  对于航空市场, 预计国内的航空市场仍会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过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此前的基数大,以及高铁的影响逐渐深入。鉴于国际航空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很大,我们的扩张步伐也在考虑适当放缓。

  日报:收购兼并是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 国内经济的增速也在放缓, 海航集团一直在快速扩张,如何尽量避免风险?

  陈峰:过去我们兼并收购的步伐是很快,不过现在也在适当放缓脚步,进行内部资源和板块的整合,前两年我们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现在全球经济持续萧条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整合我们的核心产业,提升核心产业的竞争能力。

  比如从2011年开始,海航集团就在进行集团内部的整合工作,对此前收购的项目进行重新梳理,不属于战略产业的依据近几年的盈亏状况做出“关停并转”的不同处理。虽然目前内部整合工作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我们的产业板块已经从八个缩减到了五个(航空、实业、资本、旅业和物流),同时关停了300多家企业,能够合并成为事业部做精做强的都进行了合并。

  总而言之,海航在2012年实际就是持续进行提升自己,不断使自己做精做强的过程,这项工作在2013年还将持续。尽管我们的优化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距离我们打造 “世界卓越企业”的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我们想借助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用自己调整自身的能力增加发展的后劲。

  日报:最近几年,除了国内并购,海航在海外的收购项目也开始越来越多,公司是如何考虑的?海外收购主要会聚焦哪些领域?

  陈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股市大幅度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国家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门槛,有的公司低价出让资产或控股权,因此海航加快了“走出去”的布局,在航空、租赁、物流、旅游、实业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重要并购。 国际化是海航集团成长为世界级卓越企业的必由之路,而收购兼并仍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比如继2011年投资2700 万美元收购土耳其ACT 货运航空公司,以10.5亿美元收购GE SeaCo(通用海洋)100%股权后,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尽管全球的航空业仍处于低迷状态,但我们仍进行了两项国际投资。一是联手中非基金组建加纳AWA航空,二是完成了对法国蓝鹰航空(AIGLE AZUR)48%股权的收购,成为仅次于法国Go Fast集团的蓝鹰航空第二大股东,这也是国内航空公司首次投资欧洲航空公司。

  组建加纳AWA航空,主要是因为像非洲等新兴市场,航空需求潜力会很大,目前海南航空就是中俄市场上运营航线数量最多的承运人,也是中方唯一运营非洲航线的承运人。而通过投资法国的航空企业,也可以借此申请作为中国企业较难获得的国际航权,并可以与国内航线市场更好的衔接。

  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目前,境外总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21%;境外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11%。计划在未来5~10 年内,公司资产的30~40% 在海外,收入占集团比重的30~40%。

  日报:相比于国内其他航空公司, 海航“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峰:中国是世界第二航空大国,但还不是航空强国,中国“走出去”,必然航空也要“走出去”,而为什么海航能较先一步“走出去”, 我想一是有国家的支持,中国民航愿意支持海航这样体制灵活的企业完成这种使命,更加符合市场化的机制,并且决策快。

  二是海航的驾驭能力和整合能力比较高,在“走出去”方面可以取得比较快的效果。创业之初,海航就采用国际标准来塑造自己,实现了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在内部管理上,海航也嫁接国际先进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企业运作,同时大力加强干部员工的国际培训,为集团国际化储备优秀人才。

  对于“走出去”, 我们的海外投资优先选择法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