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浅谈心理学在飞行教学上的应用

2013-10-02 16:02 admin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我今天就心理学在飞行在教学上的应用,简单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飞行教学的特殊性

  飞行教学就是让飞行学员在一个相对固定狭小的空间(驾驶舱)里,通过教员的教学,学生运用自己的多种感觉通道――视、听、触以及动觉,学习对外界形成正确牢固的目视观察和依靠飞行仪表进行飞行的行为模式。

  首先,它的完成是在驾驶舱,这个闭环信息交换系统中完成的。在驾驶舱中,只有学员(副驾驶)和教员(机长)两人,这样的教学,和我们了解的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一个刚进航校懵懂的青年,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型机的机长,他们的培养几乎全部要从飞机这个密闭的环境里学起。

  其次,飞行教学是在边工作边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在边投入航班生产工作,边从机长教员身上学到对自己飞行中有用的东西。与其说在航班生产中飞行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不如说是在工作中两个不同分工的人员为保证飞行安全,完成航班任务进行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communication)。作为飞行学员在执行航班任务时,教与学是应该完美的体现在他和教员(机长)做为完成任务的一个机组的合作上面。

  第三,飞行教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飞行教学应该说是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飞行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要求我们飞行人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心理学的特点,更快更好的培养飞行人才。

  二、如何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飞行教学

  飞行学员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学习起伏的规律,自己性格的特点,快速掌握飞行技能和飞行知识。而我们飞行教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在飞行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员的心理个别差异,以及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飞行训练效率,避免因为教学不当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生过飞行事故。由于教员不能掌握学员的心理和技术状况,飞机在福州机场IGS进近过程中,放手量过大,天气不够标准,造成学员飞行偏差过大,教员修正不及时,又没有及时的复飞,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由此可见,我们教员在飞行过程中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在飞行训练中遵循心理学的原理,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飞行人员的潜力,减少或杜绝由于“人的因素”所造成的飞行事故,是多重要了。

  前几年,在航校一个飞行的学员在一天的起飞和陆地的练习过程中。由于教员教学方法不对头,态度又不好,学员情绪紧张,所以落地的飞机方向总带交叉。带他的教员没有从学员视线紧张的问题着手,而是对学员又吼又叫,学员的方向问题就越来越严重,最后在驾驶舱气氛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学员落地,为修正飞机偏离的方向,猛揣一舵,导致飞机机翼擦地,造成了一起飞行教学中的事故征候。

  相反的例子,是我在洛阳分院学习初教机时。我刚开始飞行,飞机一飞到五边,就不由自住的紧张,飞行的注意力分配也很不好。我们的教员发现问题后,没有一味的埋怨,而是要我在五边飞行时,分散注意力,边飞行边轻轻的唱歌。刚开始,我以要专心飞行的借口而拒绝,但在教员的一再坚持下,我在五边开始边操纵飞机边唱歌,当然歌肯定是唱不好,但发现自己一到五边进近就开始紧张的毛病,慢慢没有了。毛病克服后,教员也就不再让我飞行时唱歌了。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以后我回到公司,成为一名机长教员,在飞行中,发现有的副驾驶在五边进近过程中情绪紧张,我就有意的开点玩笑,说什么天气多好呀,你飞行的样子还满帅的什么的。舒缓一下驾驶舱的气氛,这时副驾驶会一笑。心情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对他们的飞行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这两个事例如此大的反差,其实在心理学中就会很好的解答。威胁性的刺激会使人的感知范围变的狭窄,过度的应激状态会导致人的行为倒转。快乐轻松的情绪会让人学习的更好,这叫学习定理的乐学律。让每一次成为学生的飞行成为一次愉悦的经历,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学员的进步是如此的巨大。

  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不可以责骂吗?在心理学的教学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威胁性的刺激会使学生的知觉范围变的狭窄。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一种学生,就是自负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学习飞行中掌握的水平比别人稍快,就开始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觉得飞行就这么简单。有经验的老教员知道这样的学生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的错误会在自满后接踵而来。一个在新津飞运五的航校老师说过,这样的学生,如果不给他当头棒喝,在往后的飞行中,往往就会打地转,挂电线,甚至摔飞机,犯一些严重的错误。在飞行教学中,对那些很少犯错误的聪明学生,更需要教员地关心。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一味的表扬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