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是保证飞行安全的基石

2025-03-18 08:07 admin

近日,笔者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安全委员会的几位委员就运输航空飞行技术与训练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家认为,民航局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提升飞行技术的咨询通告,各航企兴起技术热,钻研业务的学术氛围在飞行员群体中蔚然成风。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某些亟待改进的环节。

  笔者分析2007年~2023年国内发生的运输航空责任征候发现,在起飞/着陆阶段发生的责任征候占比30.64%,与人为因素正相关的差错占比82.7%,技能性差错占比34.5%。这说明在均衡培养飞行员九大胜任力的基础上,飞行训练还应侧重两个领域:一个是飞行技能(这是飞行技术的核心能力),另一个是继续提升遏制人为因素差错的能力。

  明确安全管理和飞行训练的着力点

  目前,飞行员技术升级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工操纵能力相对薄弱,单发(两台发动机中的一台发生失效故障)操纵能力弱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单发离地过程中,飞机状态控制不稳定,存在擦跑道边线灯和跑道外再次接地的风险;飞机离地后,一边上升航迹偏差较大,修正不及时,甚至偏出安全保护区;爬升缓慢、上升梯度无法满足飞越障碍物的要求。单发着陆,在五边进近时,横侧和俯仰状态不稳定,给着陆带来不确定性;低空偏差修正能力有待提升,表现为偏差发现晚,修正动作粗猛,难以满足稳定进近的要求。

  二是工作负荷管理不当。在非正常情况尤其是遇到险情等高负荷情况下,情景意识明显下降,程序执行不正确,飞机状态不能满足稳定要求,存在较大风险。

  三是复原力和抗压能力不足。部分受训飞行学员在飞行操纵方面表现正常,但在遇到特殊情况尤其是不常见的故障时,在复原力和抗压能力方面明显不足,难以充分体现其应有的水平。

  既然如此,安全管理和飞行训练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结合上述运输航空责任征候来看,发生问题比较多的是人为因素差错,主要是“五防”事件。技术上发生问题大多集中在着陆阶段,往往以着陆偏差呈现出来。飞行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完成飞行任务的上限有多高,飞行作风的严谨程度决定了公司飞行安全的下限有多低。因此,应将飞行作风建设融入训练全过程。

  除了飞行技能,严谨的飞行作风可以规避人为因素导致的绝大多数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将防止差错六大工具(标准操作程序SOP、标准喊话、交叉检查与核实、检查单、飞行简令、指令复诵与证实)作为飞行作风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充分应用到整个飞行过程中,规范飞行作风,借以遏制“五防”事件(防地面滑错路线、防进离港程序飞错、防高度飞错、防航路航线飞错、防通信中断)发生,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在确保遵循稳定进近和复飞标准的前提下,在正常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偏差训练,重点解决50英尺以下的着陆操纵问题,提升防偏修偏能力,减少“偏”“擦”“重”事件的发生。通过综合应用空客“金科玉律”和波音“飞行—聚焦—行动”管理流程,融入我国民航强大的责任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策略,提升安全绩效整体水平。

  实现教员善教与学员会学

  教员要善用飞行教学法。模拟机或航班带飞,教员应做好示范,为学员塑造标准而正确的印象。示范就是教员准确地做全部或部分飞行动作,让学员观察飞行状态、运动轨迹的变化,体会操纵要领,并在教员提示下正确分配和转移注意力,使学员树立正确的飞行形象,给学员以学习操纵的标准。提示就是教员在空中使用语言或杆、舵、油门等动作,提醒和指导学员正确分配注意力,帮助学员掌握飞行动作,修正飞行偏差。它对学员的感知、思维、判断、注意力分配以及操纵动作等方面的培养、锻炼起到启发、诱导和强化的作用。放手通常分为限量放手、局部放手和全面放手,就是教员在带飞中让学员单独操纵飞机,其目的在于给学员亲自实践的机会,使学员在操纵过程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体会要领、掌握技术。

  教员要积极放手。教会学员掌握飞行技术固然需要教员示范、提示帮助,但更需要学员亲自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操纵能力。放手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部。先放简单的单一动作,再放复杂的综合动作;先在正常范围内放手,再做偏差动作,让学员修正。同时,学员会做的就放,不会做的就不放;会的多的就多放,会的少的就少放;放手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总之不能机械刻板。此外,教员应量力而行,特别是对较复杂的动作和修正偏差动作的放手。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教员,放手量相对大些;经验较少、技术不够熟练的教员,放手量相对小些。教员在放手时应集中精力,全面分配注意力,仔细观察学员的每一个动作及注意力分配,发现偏差和隐患要及时教,以免学员形成瘸癖动作。教员放手必须掌握适当的原则,放手不是大撒手,任凭学员随意操纵。凡放手,教员都应把学员的注意力分配、操纵动作、飞行状态的变化、飞机运动的发展趋势等置于自己的视界和可控范围内。

  对于受训人员,要适当掌握飞行技术学习法。对于一个动作,要从八个方面进行解析,即定义、飞行数据、飞行状态、动作程序、注意力分配、运动轨迹、操纵要领和偏差修正。只有弄清楚这些基本要素,才能深刻把握某项技术。研究技术还要掌握基本操纵要领的构成:正确判断,即飞行员在正确分配注意力的基础上,及早发现并判明飞行状态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时机,即为达到某一个预定的飞行状态,开始操纵的时机必须及时、准确;按需施量,即根据不同飞行动作的需要,施于杆、舵以恰当的操纵分量;杆舵协调,即为减少和克服侧滑现象,杆舵操纵要配合一致;往复修正,即在改变飞行状态时,操纵动作往往不是一次就做得准确,为消除过大操纵量或弥补操纵不足,需要往复修正,使飞机迅速稳定于新的飞行状态;动作柔和,即均匀地改变杆、舵和油门的行程,没有粗猛现象。

  抓好飞行训练的重点工作

  在具体的飞行训练中,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呢?

  对于进近着陆训练,要遵循客观规律。进近要引入持续稳定概念,从1000英尺(仪表条件)、500英尺(目视条件)一直延伸到跑道入口。对于50英尺以下的着陆动作,要强调“判断+操纵”,视线转移尤其重要。如果视线转移不合规律,是不可能做好着陆的。即使是飞了上万小时的机长教员,如果视线转移不当,判断离地高度和飞机下沉率就会出现失误,从而发生重着陆等问题。对于拉平着陆,教员应在全动模拟机训练初期,依据民航局飞标司FSS0-2024-1《关于接地垂直过载大的安全运行提示》中操作指导的要求,帮助参训学员掌握和养成正确的视线转移、拉平控制下沉的着陆动作。对于高级别学员的升级训练,应增加各种偏差训练场景,重点设置横向惯性、高低下滑线、方向位置、大侧风、“高飘跳”的训练,以提升手控操纵能力,尤其是掌控飞机横向惯性的能力。

  对于故障类科目,要按机型推荐的通用处置思路进行培训。要结合机型通用处置非正常事件的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决策思维,重点提升学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飞行机组的胜任力,应扩展升级科目库,增加不常见的故障科目,避免学员存在应试化和套路化现象。强调学员应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航班运行的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同时,飞行训练要严格检查标准。强调各类程序的实施必须严格依照手册规定,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强调不稳定进近的决策,重点防范可控飞行撞地,将不稳定进近强行落地者直接判定为不合格。树立正确的导向,既强调个人操纵,也要关注机组资源管理。强调训练与运行的紧密结合,除了评估技术胜任力,还要着重考察运行过程中所需的其他非技术胜任力,特别是要考察学员对运行中“五防”事件的敏感性,若触犯差错或严重差错标准,应考虑不予通过。

  当然,我们要处理好模拟机训练与航班飞行的关系。偏差训练主要在模拟机上进行,其目的是提升应对偏差的操纵能力,模拟机实践考试或技术检查应当严格运行标准,该中止进近的就中止进近,该复飞的就必须复飞。航班飞行包括真机本场训练,应严格遵守运行标准,以正常操纵、确保安全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