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如何在万米高空中“闻风识雨”?
一转眼夏去秋来,但天气似乎还没有真正入秋。近日,华北、中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电闪雷鸣还没有偃旗息鼓的打算。客机穿梭在云层间,窗外可能晴空万里,但也可能藏着看不见的湍流、积冰或雷雨。对飞行员而言,“闻风识雨”从来不靠浪漫的直觉,而是一场依托科学、设备和经验的“天空博弈”。他们如同云端的气象侦探,靠着地面团队的情报支援、机上设备的“火眼金睛”以及全流程的动态研判,在复杂天气下为旅客筑牢安全防线。
一次地面与空中的“双向奔赴”
对飞行员来说,在每一次起飞前,地面气象团队早已为他们准备好“天空说明书”;在飞行中,飞机自身的“感官”能实时捕捉天气变化,二者联手织就了一张无死角的情报网。飞机在飞行中不会与地面失联,通过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ACARS),地面可以推送实时更新的气象信息,如“前方雷雨带东移速度比预期快20公里/小时,建议向北绕飞”,让飞行员随时调整路线。
近年来,空管部门越来越多地应用天气信息叠加系统。管制员可以直观地看到空中天气变化,更早、更准确地为飞行员提供绕飞建议并提前沟通释放空域,将天路变为通途。
如果说地面数据是“作战地图”,那么机上设备就是飞行员的“天空五官”,是危险天气的“扫描仪”,能实时“触摸”天空,捕捉地面预报可能遗漏的突发天气。气象雷达是最核心的“雷雨探测器”,绿色是“毛毛雨”,黄色是“中雨”,红色则是“不能进入的超强云体”。先进的雷达还具备更多提示性或预测性信息,这就是我们时常能看到飞行员分享的“姹紫嫣红”,好不热闹。
气象雷达虽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其探测依赖于水滴反射,天气回波的强度取决于水滴的大小、构成和数量。气象雷达无法探测不含水汽的天气状况(如晴空颠簸)或冰晶云,此时就需要飞行员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关键征兆。积雨云顶端展开的砧状云如同黑色蘑菇伞,清晰昭示下方暗藏强雷暴;当层云笼罩机场,天空仿佛被均匀地蒙上灰色幕布时,预示能见度即将降低;机翼前缘凝结的白霜,是积冰形成的早期信号。这些肉眼可见的细节,通常是设备发出预警前的第一提示。
打好全航程“天气追踪战”
在飞行的每一个阶段,天气风险都在变:在起飞时怕低云挡路,在巡航时怕湍流偷袭,在落地时怕风切变“拖后腿”。飞行员要像指挥官,针对不同阶段调整研判重点,步步为营。
在起飞前,要“把风险拦截在地面”。确认起飞、航路、目的地、备降机场四个环节的天气,一个都不能出问题。在起飞前的研判中,必须选好备降机场,且备降机场的天气要“更保险”。同时,要算好“备降燃油”——就算目的地天气突然恶化,也要有足够的燃油飞到备降机场,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应急油量”。如果天气恶劣,宁可多带油,也不能让飞机在天上“断粮”,这是所有飞行员的共识。
在巡航阶段,要“在云端避开危险飞”。在巡航阶段,看似平静的云层间往往隐藏着湍流、雷雨,飞行员的任务就是提前发现、主动绕开。在夏季遇到强对流时更要谨慎。只有细心研判、合理规划,才能让屏幕上的红色区域从“挡路石”变成侧窗里的“壮美风景”。绕飞雷雨有个安全距离,即距离雷暴核心区至少20公里,不能贪近,万一被冰雹外抛击中或遭遇乱流,后果不堪设想。
在进近着陆阶段,要做到“终场前一刻不能松”。进近着陆阶段是飞行中风险最大的阶段,70%的事故发生在这一阶段。此时,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近,低能见度、风切变、跑道积水,任何一个天气问题都可能致命。飞行员要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判断每一项数据。此外,强降水引发的低云、低能见度也是着陆的拦路虎。跑道旁的跑道视程(RVR)设备像视力表一样实时显示能见度,哪怕只差1米,飞行员也必须果断复飞,“不碰红线,不抱侥幸”。
无数次安全飞行积累经验
虽然现在的客机靠设备能规避大部分风险,但仍需要飞行员用经验来补上设备的“盲区”。可以说,设备之外的“直觉”是无数次安全飞行攒下的“安全感”。
例如,大家都知道气象雷达的作用,如果天气回波都是边界清晰、核心明显的,那么这是教科书式的对流天气。只要有空间,绕开雷雨不是难事。如果天气回波呈均匀散状,那么这是连绵不绝的层云降水,飞40海里又出现40海里降水,绕无可绕,就当给飞机“洗澡”了。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天气回波远比这两种情况复杂,多数是模棱两可的阵性降水,既不是典型的层云,又没有雷暴这么明显的回波特征,判断不准,稍有不慎飞机就可能被电击/雷击,甚至发生严重的颠簸或失控。再比如,此前引发国外某航空公司航班严重颠簸的对流云顶,在雷达上往往表现为微小零星不规则的绿点。而当提高雷达增益或调整天线角度时,它们才会露出“黄里透红”的底色。尤其是在冬春交替时节,飞机容易误入其中,引发强烈颠簸。此外,隐藏在大面积降水中,呈现“绿中点点黄”,核心不明显的,是强对流天气。这需要飞行员无数次穿越云层积累经验。
这样的“直觉”需要考量飞行高度、天气面积、地域的影响,并结合气象图、地面闪电监控图、空中闪电观察、风挡放电、云中颠簸等线索综合判断,从而不断加强对天气的判断并增强绕飞的信心。飞行员的“闻风识雨”从来不是“炫技”——不是能在雷雨中穿梭,而是能提前绕开雷雨;不是能在湍流中稳住飞机,而是能提前预判湍流。这背后是“地面数据+机上设备+团队协作+经验积累”的科学闭环,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
就像一位老前辈所说,“飞行是在与天气打交道,我们不是要战胜它,而是要读懂它、顺应它”。在云端之上,我们用科学与谨慎,为每一次安全飞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