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过境免签政策迎一片叫好声 远见比政策更重要
进入12月,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分别宣布自2013年1月1日起,对45个国家公民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迎来一片叫好声。然而,我们应冷静地看到,中国机场枢纽建设的政策依然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因此,看待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应更加客观。
不可否认,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确会给机场的国际枢纽建设带来好处,如扩大国际转国际旅客客源。根据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预测,到2015年,首都机场的国际转国际客流将达到128万人次。回顾该政策从提出到实施的历程可以发现,由于政策审批的缓慢,中国在建设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过程中错过了不少机会。
早在2000年,首都机场就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过境免签政策,然而直至今年4月,该政策才被正式批准。无独有偶。上海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48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但由于免签的国家少、时间短以及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多种原因,该政策对上海浦东机场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枢纽以及亚太核心枢纽起到的实质作用甚微。然而,在中国机场错过航空枢纽建设的多年时间里,周边国家的机场却快速发展起来,并与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如韩国仁川机场从2001年正式运营起,就在韩国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凭借 “天空开放”政策、宽松的签证政策、优惠的起降政策,以及完善的航线网络布局、合理的航班波构造、高效便捷的中转流程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中转客流。数据显示,韩国仁川机场2011年旅客吞吐量实现3506万人次,其中中转旅客就有566万人次,国际转国际旅客达到175万人次。
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固然可喜,值得叫好,但如果政策实施的时间能早一点以及力度能再大一些,或许对中国机场形成强大的国际枢纽影响力会更有帮助。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更要富有远见。
要打造成功的国际航空枢纽,离不开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和保证。适当的航权开放政策、高效的航班航线审批程序、宽松的签证政策、快捷的通关政策、便捷的地面交通配合等,都对打造枢纽机场异常重要。这些都需要政策制定部门有长远的眼光、开明的态度,为打造中国的国际枢纽机场开好“绿灯”。拿签证政策来说,目前在亚洲地区,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迪拜早已实施了较为宽松的签证政策,包括对中国公民实施的宽松过境免签政策。根据新加坡和韩国的规定,中国公民只要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欧洲申根国的有效签证,经由新加坡、韩国前往第三国时,可分别享受96小时、15天的过境免签待遇。这些政策有效助推了新加坡机场和韩国仁川机场的国际中转客流增长。
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在即,相关部门一方面需要为政策做好宣传工作以及采取相关配套措施,齐心协力完善针对过境免签旅客的机场服务流程和旅游服务举措;另一方面也应未雨绸缪,及早考虑政策“升级”问题。比如,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和延长免签时长,或者将“过境免签”直接升级为“免签”。今年3月15日,上海浦东机场正式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这一便利措施,使得截至7月20日,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旅客人数累计达到93148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直接过境旅客人数增长139.9%。这一数据也有力地说明,便捷、高效的通关政策在增大旅客流量方面的巨大作用。总而言之,助力机场打造枢纽,不仅需要机场富有远见,政策制定部门也应先行一步,为枢纽机场建设提前铺好宽松的政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