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闻]小型飞机制造商欲在华建厂 中外合资是前提
图:比亚乔P180公务机
据路透社报道,意大利比亚乔航空工业公司目前正在计划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
比亚乔首席商务官朱利亚诺・费尔滕(Giuliano Felten)表示已经与中国一些国企和省级政府官员就合资建厂进行过协商。”费尔滕拒绝透露中国合作伙伴人选,但是他说:“虽然尚未成立具体的项目,但是目前的确存在在中国投资的可能性。”比亚乔公司的98%股份由阿布扎比穆巴达拉发展公司持有。法拉利家族的皮耶罗・法拉利(Piero Ferrari)现仅持有少量股份。该飞机制造商拒绝透露其在中国销售业绩详情。
大中华区公务机市场为赛斯纳和巴航工业等飞机制造商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前景。加拿大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公司预计未来20年内中国将接收超过2400架公务机,数量是现有机队的8倍。虽然超过650亿美元的总价值远不及同期北美地区接收公务机的总价值(2570亿美元),但是对于飞机制造商而言,这仍然是巨大的机遇。
将飞机制造商吸引到中国投资与中国政府计划打造重要要飞机生产基地的目标相符,生产的小型飞机和成熟的商用飞机将与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飞机形成竞争。
汽车制造业模式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与巴西、印度的不同――外国汽车制造商如果想在中国生产就必须与中国企业合作。中国企业将获得合资企业一半的盈利。过去20年内,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航空业也将借鉴汽车制造业的模式。外国飞机制造商必须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才能获准在中国生产。
购买每架公务机都要花费几百万美元,而租赁的费用为每小时数千美元。在小型飞机制造业高端领域,有人认为公务机的销量有限,所以外国飞机制造商在中国成立工厂的经济效益也有限。
亚翔航空表示,大中华区公务机领域领先者――湾流宇航公司和达索猎鹰公务机公司目前都没有在中国制造飞机的计划。中航工业通用飞机有限公司一名知道内情的高层也表示:“除了湾流和达索,全球几乎所有的小型飞机制造商都已经与中方就成立合资企业进行过讨论。一些已经有所行动,而另一些却还在张望。就跟20年前一样的汽车制造商一样,没人想落后于他人。”
在大中华区公务机市场份额仅次于湾流宇航的庞巴迪公司表示目前没有在中国成立公务机合资企业。未来是否会有这一计划目前尚不可知。
理性选择
对于通航巨头德事隆集团而言,与拥有广泛人脉的中航通飞合作绝对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该集团中国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威廉・舒尔茨(William Schultz)说:“在今日的飞机销售中,与当地的联系仍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拥有像中航通飞这样的合作伙伴对于产品的推广是必不可少的。”
2012年11月,赛斯纳决定在与中航通飞合作成立两家合资企业生产奖状XLS和凯旋号单发涡桨多用途飞机。目前首架在中国制造的凯旋号飞机已经下线。
同年,巴航工业也同意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立合资企业组装莱格赛600飞机。
皮拉图斯飞机制造公司重庆工厂于2013年8月5日正式成立,同年就获得50架PC-12和PC-6的订单。皮拉图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布赫(Markus Bucher)说:“我们相信寻找当地的销售伙伴是成功的关键。”
反方观点
达索计划未来10年内在大中华区的飞机数量从现在的30架增加至150-200架。该公司近日在北京京成立一家区域服务机构,另外还通过将零部件储备数量增加两倍以巩固客户服务水平。但是该公司国际销售副总裁贾可博(Jean-Michel Jacob)却对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经济效益表示质疑。他说:“必须获得足够大的飞机销量才能证明成立合资工厂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显然在中国市场卖飞机不可能像卖汽车那样卖出100万这样的数字。”
值得注意的,中国的超级富豪目前热衷于豪车、游艇和高级房产,但是很少有人计划购买私人飞机。根据胡润百富榜,目前只有40%的超级富豪表示有购买私人飞机的计划;50%对分时享有所有权更感兴趣。
无论如何,广阔的中国市场对于比亚乔航空这样的小型飞机制造商来说拥有无法阻挡的吸引力。费尔滕对于其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前景颇为乐观,预计在大中华区的公务机市场的占有率将获得不小